面對這些偏差,呼和浩特評估人員及所在智庫不可能“無動于衷”。為彌合這三種分值偏差,評估人員通常會將政府相關負責人的主觀印象作為標準,適當地調整終的分值,避免與其主觀印象偏差過大。有的甚至會采取先確定一個大體上的評估對象排名,再來重新“賦分”的做法。
同時,評估人員會采取各種技術與數據處理手段,進行模糊化操作,盡量減少不同鎮街的分值差異或分值段的差異,避免惹來不必要的麻煩。
一份科學的評估報告是離不開科學的評估過程的。實際上,政府相關工作人員大體也都知道評估對象的建設情況,然而他們為什么仍要求評估?因為,他們聘請第三方的目的關鍵不在于呼和浩特評估機構本身,而在于行政上要呈交一份評估報告。
對于第三方而言,他們與政府打過不少交道,關系也比較熟。面對政府相關部門負責人提出的要求,他們大體上會滿足。畢竟,他們希望能夠長期獲得政府的評估項目。
換言之,第三方只能是盡量迎合政府相關部門的要求及減少鎮街質疑所帶來的潛在風險,而評估對象是期盼不要出現排名上的問題而導致上級的通報批評,終影響每年的考核。
從整個項目的評估過程來看,具有相對科學性的,或許就是呼和浩特評估指標體系的設計。因此,對于聘請“第三方評估”檢查考核基層工作一事,我們或許還需要重新思考其意義及操作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