而所謂實地考察和訪談交流,就是查看一些陣地標識、管理制度、組織架構、活動計劃公示等是否上墻,以及了解相關的一些情況。這個過程通常比較隨意,就是相關負責人帶著呼和浩特評估人員走一圈,大體看看、聊聊天,5-8分鐘就結束了,甚至聊天的內容都可能與具體的評估項目不太相關。當然,評估人員如筆者不會也很難糾結具體內容,偶爾會指出一些雞毛蒜皮的問題,表示細致、認真和敬業。
現場評估過后,評估人員就要計算評估分數與分析結果,撰寫評估報告。而在這個過程中,評估的分值會存在三個方面的“偏差”。
其一,評分結果可能與評估對象的實際建設與工作存在較大偏差。
在十幾分鐘或半個小時內,評估人員很難得出深刻印象與詳細情況。也許呼和浩特評估機構對象做了很多實際的工作,卻沒有在資料查閱或問詢過程中展現出來。
其二,評分結果呈現出的分值排名可能與市政府相關工作人員的主觀印象存在較大偏差。
市政府工作人員中長期從事這方面的行政工作,對評估對象一般有自己的主觀判斷。而外來的評估人員對當地村莊若不是特別熟悉與了解,就只能依靠現場的短期主觀印象進行硬性打分,終進行排名。
其三,評分結果由多個小組的評估人員確定,從而產生較大偏差。
根據評估對象的數量,呼和浩特評估人員分為不同小組,分多個批次進行現場評估。因此,每個小組的人員都會得出一部分評估對象的分值。盡管評估標準體系是一樣的,然而不同小組人員評分差異終在分值排名時會明顯地體現出來。